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1-2-13 22:13:21
|
显示全部楼层
碎石坡与砾石坡
山峰经常会有岩石崩落,落下的大小碎石会堆积成碎石坡与砾石坡。这些碎石多半由峡谷冲积而出,形成冲积扇,而且往往会与另一个碎石冲积扇会合在一起,在山峰和溪谷的绿树带间形成广阔的碎石带。这类冲积扇也可能呈带状与森林带垂直并列。碎石坡的石块较大,通常大到可供一人踏脚;砾石坡的石块较小,体积自粗沙至数公分不等,有时脚一踩就略陷下去。
石块较大的碎石坡是经年累月逐渐形成的。在成形己久的斜坡上,泥土己填满碎石间隙,不易滑动,变成一条好走的通路。但较年轻的山或火山上的碎石坡尚未长出植物,故石块可能容易松动。此时路线最好选择走在己长苔藓的石块上,因为这表示此石块己有一段时间未滑动。
碎石坡与砾石坡可能会成为登山者的助力或阻力。它们大多可作为便捷且无灌木挡道的路径;但有些则是土石松动且危险的路径,甚至有边缘锐利、可能使人受伤的岩石。
爬碎石坡须身手敏捷,若脚下的石块一滑,要随时准备跳开。用眼晴小心观察,并规划好前头四、五步该怎么走。走在潮湿的碎石坡上务必多加留意。
踩踏到冰碛石区或碎石坡上的关键石头,可能会引发大量岩块滑落。前进时须避开身前及身后队友的坠落路线(fall line)。若峡谷太窄而避不开,行进时脚步请放轻,并随时准备在石块滑落时大喊“落石!落石!”以警示队友。队伍拉得近一点,避免落石因坠落的时间长而增加了动能,为后方的队员带来更严重的伤害。亦可考虑让队员一个一个地逐次通过该区,或是分成数个紧密的小队伍逐次通过,而其它的队员安排在安全的地点休息。
从碎石坡或砾石坡下降时,队员可能会踌躇不前或走得很慢,但此举可能会造成危险。移动的步伐宜小且快,随时注意下一步该往哪里踏,这样一旦脚下有石块开始滑动,就可以很快地跳开并避免受伤。登山杖或冰斧在行经此类路段时是有用的,但心须随时保持在身体的前方。
松动的砾石坡会让上坡既缓慢又艰辛,每往上踏一步便向下滑动。踏在较大石块上或其上方,可能会撬开这块石头。不过,下坡可以是好玩有趣的。可以在砾石坡大步滑踩下降,像是越野滑雪或是类似雪地的踏跟步一般。冰斧是有用的;在砾石坡行进的技巧与雪地行进的技巧非常类似(请参考第十六章《雪地行进与攀登》)。不过,还是要当心砾石可能只有薄薄一层、像小钢珠一般覆盖在大块岩板上。坡上若生有植物,须避免使砾石大片滑落而损伤植物。
虽然沿砾石坡滑踩下降很有趣,但一些小石块也有可能会跑进登山鞋里,让你感到不适。为了防止砾石跑进鞋子,即使是夏天也请穿上绑腿。
雪
积雪对山野健行而言可能是件好事,特别是在登山者事前己了解天候与雪况时。许多山峰最适合在初春攀爬,因为此时硬雪覆盖了碎石坡、灌木丛和伐木后的残桩。雪桥(snow bridge)也使过溪变得轻松容易。然而,若季节不对或是雪况不佳,积雪也可能会变成诅咒。山径会因被积雪掩盖而无法辨别,或者被雪崩或大量融解的雪水所冲毁。薄雪则是十分不稳定。随着当天时刻的不同、行进速度的缓急与天候状况的改变,登山队可能会在山径上与上攀或下坡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雪况。
如果路径上覆雪,注意可见的地面物,因为它们会指出薄雪或融雪处所在。残桩或大石头旁的积雪常常会遮盖地洞与较软的雪沟(moat,因部分的雪从树木或岩石旁融出所造成)。较小的树木附近容易产生此类小雪沟,因为其低矮的树枝阻挡了雪的落入。利用冰斧刺探,以避免行经有问题的地点,并远远避开残桩区或岩石区,也不要走在雪地上露出的树顶附近。如果碎石坡上的雪很薄,在雪下面可能会有很容易踩穿的大洞。如果雪很薄,回程经过碎石坡时记得走慢一点。
溪水会不断融化雪桥的底层,直到雪桥再也支撑不住你的重量。为了避免掉入水中,观察雪面是否有凹陷、颜色质感是否有变化,并仔细听是否有流水的声音。若雪原底端有水流出则表示底下有洞,水量大小则可能代表洞的大小。利用冰斧刺探雪较薄的点。
经验累积之下,你将了解雪的助力与危险,并学到如何利用它让山野健行更加容易且愉快。进一步的资讯请参考第十六章《雪地进行与攀登》中的“在雪地中寻找路线”,以及第二十六章《雪的循环》。
溪流
若你的目的地在一条溪流的另一端,如何过溪便是路线选择的关键要素。过溪可能会耗去很多时间和精力,也可能是行程中最危险的部分。
寻找过溪点
试着从远处瞧出溪流的全景,观察可过溪的点。这可能比你在溪岸近处观察一百次来得更有用。若无法远观或远观无济于事时,队伍可能就得穿越溪底的灌木丛来寻找过溪点,或者是横渡溪旁山坡高处来寻找明确的过溪点。
溪流周遭的地景能指出可行的过溪方式。在幽深的森林中,很有可能可以找到一根大倒木或溪中挤在一起的倒木来轻松过溪,甚至连很宽的河流亦可依此法渡过。在较高的山上,可供步行过溪的大倒木就很难找到,特别是若该河流时常改道,使得河道附近无法生长较大的树木时。
若必须涉水而过,要寻找溪流最宽广的部分。虽然溪流窄处是最短的路径,但此处通常最深、最湍急,也最危险。若溪水主要来自融雪,则它在清晨时流量最小。有时登山队可以在溪旁扎营,以便隔日一早趁溪水流量较小时通过。
过溪
过溪之前要先解开背包腰带和胸扣。万一跌倒需游泳时,必须要能迅速卸下背包。
倒木:一根可供行走的倒木是绝佳的过溪方式。如果这根倒木很细、很滑或是斜度很大,可以用冰斧、登山仗、冰爪或是一条拉紧的绳子来帮助平衡、牵引或是支撑。必要时可以坐下来用手撑着前进。
跳石:石头提供另一种过溪的方式。在过溪之前,先在脑中预演一遍整段跳踩石头的过程。在滑溜滚动的石头上平稳而持续的前进才能毫发无伤。使用冰斧或登山仗以帮助平衡。
涉水:涉水时要尽量让装备保持干燥。如果水流平缓而石头圆滑,涉水时可以把登山鞋放在背包里。若该溪不好过,穿着登山鞋走,不过要把袜子跟鞋垫放进背包;到对岸后再把鞋拧干,换上干的鞋垫和袜子。如果溪流较深,过溪前可考虑将长裤或其他衣物脱掉。松垮的衣物会助长溪水的阻力,可能会拖长过溪的时间,但也可以减轻溪水的冰冷。
如果你想通过溪水较深但并不湍急的部分,用等同于溪水流速的速度朝着下游的方向斜横过溪,此举对身体的阻力最小。不过,最佳的过溪方式是面对上游方向,身体略倾斜入水流中,将冰斧或粗棍向上游插入水中作为第三个平衡点。你的前脚在溪底探测下一个平衡的踏脚处,后脚续跟着前进,然后把冰斧或棍子插入下一个点。
登山者往往会低估急流的力量。不小心踏错一步,就可能会被冲倒,冲撞于石头与倒木间,或是随着汹涌的水花翻滚。只要高过膝盖,溪水就是危险的。仅到小腿深的湍急溪水,水花可能会翻腾高过膝盖。到膝盖深的溪水,翻腾的水花可能会高过腰部,并伴随令人仓皇失措的浮力。泡沫很多的水饱含空气,水够多,足以将人溺毙,但其密度却不足以使人体漂浮起来。由冰河融水灌注的溪流另有其困难点,因为溪流底部常被饱含岩石粉末的乳白冰河水所遮掩。
结队过溪:可由两个以上的队员结队过溪,当一人移至新位置时,其他人轮流确保对方。利用木棍结队过溪则是另一种方法。所有的人都抓住木棍,队伍平行于水流方向。由上游的队员开始向前行进。不小心滑倒的人抓住木棍以平衡,其他人刚保持木棍的平衡。
绳索:绳索可以在通过小溪时派上用场。绳索拉往下游的方向,因此若有人滑倒则会被冲到岸边。如果手边只有尼龙登山绳,注意绳索会因伸展性而拉长。务必利用适当的确保点(参考第十章《确保》)。
利用绳索渡过深而湍急的溪水可能会很危险。若利用绳索确保过溪,有可能会出现队员虽然被确保住,却被困在水里的情形。可以考虑确保背包即可。若有人不小心跌倒,他可以卸下背包,而背包也不会被冲走。
被冲入水中
如果你被急流冲往下游,最安全的姿势是背部向下,脚朝向下游,以仰泳方式控制方向。这个姿势可以大幅提高存活机率,造成最小的伤害。保持警觉。如果看到一个“拦截物”(小水坝或一堆碎石)向你靠近,快速变回正常的头先脚后俯泳。努力保持在水面高处,尽力保持在石堆上方,说不定正可利用它爬上岸。
如果可能会从倒木上跌进河里,尽量从下游的那一边跌下,这样才不会被冲进倒木下方。
如果有队员跌入水中,其他岸上的队友试着用登山杖、冰斧或树枝去拉他。也可试着丢出可漂浮的东西,倒如一个充满气的水袋。在你决定跟入跃入溪中伸手救人前,请先实际评估自己是否会有危险。
准备出发
在山野中健行,就像在另一个国度旅行一样。对该地的不熟悉是其迷人之处,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旅程。事前的准备非常重要,没有任何事物比得上个人的亲身经验。
让自己一次次向山野行去,如同学习一种新语言般地研读它。用你的五种感官来读取山林的“词汇”。当你发现自身的能力足以回应山野对你的呼唤时,最佳的时刻将会来到。
技能应用纯熟之后才能享受漫游的自由,而责任则相伴而来。下一章将探讨如何保持山野的原始,让尔后的登山者能经历同样的探险乐趣。 |
|